news banner

hardware development

 

多核心技术,成为主流

2017年是令人惊奇的一年,两大x86架构的CPU巨擘:AMD及Intel,相继推出单路16核心以上的服务器CPU解决方案。

AMD的EPYC系列产品线,像是要展开一场史诗级(epic)的服务器市场争夺战,单一CPU的实体核心,甚至可以达到32个。

Intel这个原本的市场王者,也不得不推出Xeon Scalable系列的CPU,以高达28核心,以及更高的单核运算能力,来面对AMD的逆袭。

虽然,高核心数的CPU,并非首次出现在市场上,然而,由于AMD的定价策略,12核心与16核心的产品,建议零售价分别是799与999美金(约台币25000及31000),让高核心数的 CPU,对消费级市场而言,不再遥不可及;对于企业用户而言,其初期硬件投资的节省,不仅仅是 CPU 本身的价格节省,更由于一部主机就可以达到以前两部主机才能达到的运算量,所以相关设备包括主板、硬盘、电源供应器、机壳…全部可以少一套;此外,制程的进步,让整体功耗与发热下降,更可以在电费上看到节省,而使得总持有成本(total own cost, TOC)明显的下降。

所以高运算量的服务器,现在中小企业也能自行拥有,甚至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
超融合基础架构与容器化软件开发

我们引用 iThome的专文「什么是超融合架构」,超融合基础架构有四大特点:

  • 使用通用服务器硬件构成基本单元
  • 以软件定义方式来运用硬件资源。
  • 丛集化架构
  • 便于快速部署

其中,对于第1点,对于具有基本IT能力的企业,由于服务器数量的减少与模块化,且开源的服务器管理套件越趋成熟,自建服务器集群,也成了一个可能的选项。尤其,当考虑到系统的硬件升级与维护时,相较于传统服务器大厂的专用零组件的昂贵与难以取得,DIY市场的零组件,不仅备品多,容易取得,价格更是极具竞争力。

总合这样的发展,对于没有极大量运算的中小企业,自行拥有服务器,已经不再高不可攀。

而就第2~4点来看,虽然VM是大家熟悉的词汇,但现今的容器(Container)化的软件设计,能比传统的VM,更加有效率的运用整体的硬件资源,所以能用更少的实体设备,达到相同的服务量。此外,也由于重启一个Container,仅需几秒钟,micro-service的架构,也越来越热门。在线升级网络服务,也因为这样的特性,变得可行。而利用container把开发、测试与布署的环境,尽可能的调为一致,就更能稳健的推出新的服务。以容器化的方式设计软件的公司,是走在时代前沿的领导者,而整个开发到布署的一致与流畅性,将使得软件质量领先的差距越拉越大。

 

高速无线网络与运算平台转移

印像中,只不过几年前,802.11n的标准,号称理论速度可达300Mbps的传输速度,已经让许多人都觉得网络服务蛮有商业利用的价值,有还不错的无线网络体验。随着2015年开始逐步扩大市场的802.11ac的芯片组与AP,更将无线网络的理论速度,在2T2R的天线设计下,推升到867Mbps;随着VR技术的需求,802.11ad,虽然甚至木板都能明显干扰讯号传输,但在没有障碍物的空间,甚至理论值可以达到4600Mbps。相较于现在常见的有线网络,100Mbps,或比较高级的,1000Mbps的传输速度而言,毫不逊色。

因此,这几年来从 Mobile First,到 Mobile Only, 以至于 Ubiquitous Computing,已经从口号,成为我们的生活经验。因此,手持与可携装置,包括平板与笔电,也成了办公室里的常客;浏览器,成为比操作系统更重要的平台。甚至,借着手机以及网络服务的普及,Chrome 成了新的浏览器与应用服务的平台主流,就着 NetMarketShare 的统计,Chrome已经吃下了将近6成的全球市场, 其他例如 W3counterStatCounter,也都呈现Chrome独领风骚的态势。

而网络的开放共享文化,对于网络服务的标准化,也有了推波助澜的功效。随着 IE 的市占率不断下降,企业实在需要挥别 IE only 的限制,投入 HTML5, CSS3 等等新的技术,否则手机体验不良的网络服务,与「落伍」的阴影,相去不远。

边际运算(Edge/Border Computing)

因着超融合基础架构的兴起,15年前的大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,现在可以缩到一个机箱里。

若是运算的需求量存在,自建云有:

  • 不需排队使用。
  • 很低的网络等待时间。
  • 数据也不需从自己的机房流到公有云,可以满足法令的要求。

那么,自己拥有机器,赚来的时间与流畅的操作体验,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,为何不一试呢?

因此,自建云(或者,因为服务器可能只需一部,也不一定能称作云),或是更明确的说,在进入公有云之间,在公司的内部网络里,有一套服务器,加速本地端网络平台服务,在这几年的公有云流行后,对于企业,又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。

 

塔式服务器,回来了!

我们可以看到,在nVidia大红大紫的DGX-1,用于机柜型式的服务器推出之后,2017年GTC大会中,也让DGX Stack,一部塔式设计的「个人用」服务器,金色贵气逼人的出场。

而iThome在2017年7月11号的文章「实现Azure混合云愿景,微软偕HPE、Dell、联想推出的Azure Stack一体机上市了!」里面,是的,一部塔式服务器,再次出现了。

为什么塔式机箱,这种刻板印象中,比较像是个人计算机应用领域用的设计,竟又再次成为服务器的「时尚」设计呢?

因为以前需要多部服务器才能达到的运算量,如今一、二部服务器的空间就可以达到,那么,利用机柜型式节省服务器空间,就不再重要。

而塔式服务器因为内部空间较有弹性,所以散热机制容易实作,甚至不需要专门独立的空调系统,也能稳定运作。

再加上,内部组件因消费级产品众多,升级或维修所需要的备品都容易取得而不需大量库存。

从自建机「房」,到自建机「箱」,不难看出,塔式服务器的春天也来了。

 

小结

回到硬件发展的趋势,曾经,共享大型主机资源是主流;曾经,个人计算机让大型主机黯然失色;这几年,云端,再次让共享主机资源成为王道;但曾几何时,今年,自己拥有主机资源,又悄悄吹起号声。

唯一不变的是:追求速度与带宽的竞赛,让运算的单位成本逐渐降低;而成本决定采购方向,那一种方案能产生最大效益,就有它显露锋芒的地方。

 

作者:德鸿科技 研发部 George